冬季来临气温降低,大风呼啸,大部分人都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。可在海边、湖边,尤其是在气温更低一些的北方地区,经常能看到身着泳衣的冬泳爱好者,其中不乏一些老年人。他们做了一些简单的热身动作之后,就投身到冰冷的水里,这让所见者不仅觉得浑身凉得一哆嗦,更觉得羡慕:“看人家那体格,那毅力,多厉害! ”在大众眼中,冬泳是一项强身健体的有益运动。而在专业人士眼中,冬泳却并非适合所有人。
冬泳有好处?被称作“血管体操”,可促进血液循环
从温暖的房间走出来,进入0℃左右的地方,人的反应通常会是“打个激灵”。冬天在冰冷的水中游泳,身体也会有类似的反应。游泳教练军泳介绍说,冬天大连海水的温度大概在10℃左右。人进入冷水后,会调动全身器官发生“应激”反应,这个反应,就像人遇冷起鸡皮疙瘩一样,冷水会刺激血管,令人体的血液循环加快,所以冬泳也被称作“血管体操”。
对于这种“血管体操”对人体的益处,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呼吸科文家斌博士也表示认同。“冬泳运动,有冷刺激和高散热的特点,能促进人的血管收缩和扩张,增强血液的微循环,提高人体免疫功能,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。 ”
有研究证明,常年参加冬泳运动的人,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,而低密度脂蛋白则有所降低,这就起到了遏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。也就是说,对中老年人易患的高黏滞血症,冬泳会有相应的预防或者轻微的缓解作用。当然这里所说的作用是辅助性的,并非治疗。
冬泳在北方许多城市都很流行,这与人们的耐寒能力也密不可分。专家认为,冬泳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的紧张情绪,能减轻一些病痛。“这或许是因为,坚持冬泳需要极强的毅力,这在精神上就是一种自我激励,能让人心情愉悦。 ”军泳说,另外,在冬泳过程中,人为抵御寒冷产生的大量激素,特别是肾上腺素会使人精神振奋,身心得以放松。
冬泳有危险?冬泳后猝死不罕见,因心脏难负荷。
尽管冬泳有不少好处,但在军泳教练看来,冬泳与游泳这两个锻炼项目并不能相提并论。“游泳是十八种运动中首选的健身项目,对人体的各种好处是公认的,尤其是安全性更高。而冬泳属极限运动,不适合所有人。”以往在冬泳上岸后猝死的新闻也并不罕见。
在旁观者看来,多以为这些冬泳爱好者在大冬天把身体暴露在户外,肯定是不怕冷。但中医医生并不这么看。“冬藏,这是千百年来延年益寿的经验之谈,而冬泳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。不光身体裸露在寒风之中,身体还要在冰冷的水中浸泡。即便当时不觉得冷,但寒气已逼入体内,会埋下隐患。”中医医生林伟说。这种风寒的潜入人体是不知不觉的,而且一旦在冬泳时受寒,就是风寒全身,与一般感冒表面受寒相比要严重得多了。
身为游泳教练,常被学员问及冬泳的利弊,军泳教练特意体验了一下在海水里冬泳的滋味。“我下水那次水温大概是12℃,人一下到水里,就感觉喘不上气,几乎超过我能忍受的极限。 ”平时身体素质不错,而且常年在水里呆着,但进入到冰冷的水里,军泳明显感受到心脏难以负荷。
为啥冬泳时心脏会明显不适?文家斌称,冬泳时,面对突然降低的温度,我们的心脏、血管、皮肤等各个器官都会进入戒备状态。如果有心脏病、肝病、肾病和肺气肿等病,这个戒备状态可能就很被动。“冬泳时,由于水温低,人体的毛细血管会迅速收缩,这样血液就大量进入心脏。等冬泳者出水后血液再回流到毛细血管,这样心脏承受的血液交换量特别大。对于正常人来说算是做‘血管体操’,可心脏不好的人就受不了了。”所以,喜欢冬泳的市民最好能及时检查身体,如果发现自己心脏有问题或者患有高血压,最好不要冬泳。
并不是所有游泳爱好者都喜欢冬泳。“忽冷忽热的温度是会提高身体适应能力,可这对身体来说是一种过度训练,或者说是过度挑战。我平时锻炼只是想强身健体,对极限运动没啥兴趣,所以还是觉得室内水温恒定的游泳馆更安全。 ”常年坚持游泳的林先生说。军泳教练也表示,冬泳爱好者多为退休老人,而他身边热爱游泳的人,几乎很少有参加冬泳运动的。
冬泳水温越低效果越好?水温越低游泳的时间应越短
军泳提醒,参加冬泳要循序渐进,由夏季起步,逐渐增量、持之以恒、量力而行。“重要的是有人指点,而且确认自己身体状况良好时再下水。 ”今年11月,大连一位老人在冬泳时命丧大海。本来是想强身健体,却为此丢了性命,实在令人扼腕。专业人士称,因冬泳出现危险意外,很大程度上与冬泳者“自不量力”有关。运动医学专家研究后发现,当水温保持在10摄氏度左右,一般人在水中游100-500米最佳;而当水温低于10摄氏度时,游泳时间就应当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。“这时候,应该进水三两分钟就出来了,不能在水里呆得太久。 ”军泳说。如果水温再低,那进水里一小会儿就得赶紧出来,绝不应该挑战自己耐寒的极限。许多常年参加冬泳的人,认为自己身体足够强壮,对体检很不在乎。文家斌提醒,六七十岁参加冬泳的老人,最好能做到每年做个体检,尤其要检查是否有心脑血管类疾病,以确保自己的身体是否适合冬泳。